学院主页 | 地理与环境学院 | 网站管理  
资讯中心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新闻动态

陕西省灾害监测与机理模拟重点实验室八个项目 顺利通过陕西省教育厅验收

11月27日,省教育厅在西北工业大学正禾宾馆召开陕西省教育厅重点项目验收评审会。省教育厅科技处处长朱晓冬、副处长秦天红,副校长李景宜教授、科研处处长王晓玲教授、地理与环境学院院长、陕西省灾害监测与机理模拟重点实验室主任张俊辉出席结题验收会,各项目负责人参加会议。验收评审会邀请了西安理工大学侯精明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李君轶教授、曹小曙教授、西北大学王旭红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蓝江湖副研究员5位专家学者担任验收评审专家委员,验收会由验收委员会主任侯精明教授主持。

image.png

各项目负责人分别从立项背景情况、技术合同要求、完成技术指标、成果体现形式、经费使用情况、项目后续研究设想等几个方面向验收委员会进行了汇报。项目 旱涝灾害背景下湿地种子库特征及其对生态功能维持的作用-以宝鸡千湖为例通过对陕西千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明确了种子库构成对旱涝灾害的响应;项目“公众灾害感知能力及风险沟通实证研究-基于社会网络视角”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研究了的风险沟通机理、公众灾害感知能力,构建社会网络、风险沟通与公众感知能力模型;项目”宝鸡市苹果病虫害预测、预报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通过研究苹果病虫害发生规律,分析了苹果病虫害的预测方法,构建了基于GIS系统和ArcIMS网络技术的苹果病虫害管理信息原型系统;项目”历史时期渭河流域旱涝灾害的频率变化特征研究”通过研究渭河宝鸡市区段沉积物的粒度和磁性矿物特征,明确了渭河沉积物的磁性矿物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影响因素,揭示了全新世以来径流变化及季风活动规律;项目”基于洪水资源化风险评估的渭河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在渭河流域多年水沙信息数据的基础上,构建了流域洪水水文模型,模拟渭河中下游河道洪水演进过程、计算洪水资源潜力和效益,制定流域洪水资源安全利用实施方案;项目”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胁迫下渭河流域湿地保护红线研究”通过解析渭河流域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力和湿地面积的变化趋势,开展了渭河湿地生态功能评价,建立了陕西省渭河流域湿地生态红线区划指标体系,划定并绘制了可供林业管理部门采用的渭河流域湿地保护红线图谱;项目”明清时期关中地区旱涝灾害链时空特征及周期规律研究”利用历史文献史料重建了明清时期关中地区旱涝灾害的等级序列,揭示了关中地区旱涝灾害时空变化特征,探讨明清时期关中地区旱涝灾害的多尺度变化特征及年代际振荡间的相互作用机制。项目”陕西关中地区人居环境安全性研究”选择关中地区典型空气、水污染区进行人居环境安全性研究,系统评价了关中地区人居环境质量并提出优化对策。各评审专家认真审阅了相关资料、经过现场质询和讨论出具了验收委员会意见。最后,参加本次验收的8个项目,均完成了合同规定内容,达到技术指标要求,验收委员会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秦天红首先感谢专家委员会高效率的工作和高水平建议,充分肯定实验室8项课题取得的成果,同时针对实验室项目立项、项目开展以及结项等工作提出要求,强调了省教育厅支持立项实验室重点项目的意义,并就切实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规范化管理,强化项目过程化管理,有组织开展科学研究等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张俊辉代表实验室做了表态发言,感谢专家委员会对参与验收评审项目给予的指导与关心,并表示今后要进一步严格把关申请立项、加强研究工作追踪、督促项目产出高水平的成果,同时严格按照要求组织好结项工作,做到严进严出。实验室建设方面,将进一步明确定位、突出特色,聚焦需求,加强”产、学、研、用”,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服务陕西省区域灾害响应与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支撑。(图/高蕾,文/刘璐,审核/张俊辉)